核聚变不再“画饼”!近期突破不断,10家低估值公司暗藏机会
以前聊到核聚变,不少人都觉得是“科幻片里的东西”——听着特别厉害,却总觉得离实际应用还有几十年,投资更是无从谈起。但最近一年,全球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扎堆出现,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商业项目落地速度远超预期,曾经的“遥远梦想”正在快速走进现实。
以前聊到核聚变,不少人都觉得是“科幻片里的东西”——听着特别厉害,却总觉得离实际应用还有几十年,投资更是无从谈起。但最近一年,全球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扎堆出现,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商业项目落地速度远超预期,曾经的“遥远梦想”正在快速走进现实。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而6G、量子通信、核聚变这三大赛道,堪称新质生产力里的“硬核担当”——它们技术门槛高、影响范围广,不仅能颠覆现有产业模式,还能带动上下游数千亿级市场,是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
日前,在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上,专家认为,作为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终极清洁能源,聚变能将从根本上破解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还将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集群发展。
最近刷科技新闻,是不是总被“核聚变”刷屏?一会儿说“终极能源来了”,一会儿说“零排放时代要到”,连不少沾边的股票都跟着动起来,看得人心里直痒痒。但千万别跟风乱冲——这赛道里“蹭概念的杂毛股”一抓一大把,真正能握住行业命脉的,就6家企业,它们攥着80%的市占率,
7月22日,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核聚变商业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时隔两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于2025年9月1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首次在国家立法中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研发,2026年1月15日起正式施
今年在成都的世界聚变能源部长会议上,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所放了个大招中国核聚变正式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燃烧等离子体实验阶段,还打算升级“人造太阳”EAST装置。
当下,石油钻井平台的开采量逐年下滑,连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天然气储备,也在全球激增的能源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人类文明要想长久延续,要想在不破坏地球家园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就必须找到那股能替代化石能源的 “终极力量”。
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道指涨0.44%,纳指跌0.76%,标普500指数跌0.16%,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英伟达跌超4%,博通跌超3%,特斯拉、亚马逊跌超1%;英特尔跌超4%,Strategy、Coinbase等跌超4%,美光科技、Arm等跌超2%;沃尔玛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近日在磁约束核聚变能量导出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自主设计并建成了用于聚变能量导出研究的工程性液态金属和氦气工质热工研究台架,并已全面投入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构建起覆盖聚变堆全工况、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液态金属与氦冷技术研究体
10月14日,可控核聚变概念早盘快速拉升,合锻智能(603011.SH)盘中触及涨停。截至中午收盘,安泰科技(000969.SZ)涨10.03%,白银有色(601212.SH)涨7.87%,合锻智能涨7%,中国核建(601611.SH)涨6.53%。
今年9月份时,美国初创企业太平洋聚变公司创始人威尔·里根说:“中国在核聚变方面的崛起,对美国能源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
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BEST完成400吨杜瓦底座毫米级吊装,这个能锁住上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的“巨型保温杯”,标志着我国离2030年点亮“第一盏聚变灯”又近了一步。更关键的是,从超导磁体到真空部件,这台装置的核心技术100%国产化。
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其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于1日上午完成吊装,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公司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
能源是人类文明存续与发展的“生命线”。从农耕时代依赖的人力、畜力,到工业革命后驱动蒸汽机的煤炭、“点亮”城市的石油与天然气,每一次能源形态的升级,都直接推动着生产力跃迁与社会变革。
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公司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
随着我国聚变能研发进入工程化探索阶段,生态环境部于 2025 年 4 月正式发布《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明确分类管理、许可证制度及审评流程优化等核心要求。该政策旨在应对聚变装置技术